當藝術遇上生態
千鳥薈萃—-三峽祖師廟「廟中有鳥」
文/陳培思、吳偉甄、余曉惠(指導老師
林如森)台大新聞研究所
「漠漠水田飛白鷺、陰陰夏木囀黃鸝」,唐朝詩人王維的詩作常常以「鳥」作為抒發情感的意境,一會兒「屋上鳩鳴」,一會兒又是「歸燕識故巢」,有時更有「飛鳥逐前侶」的景致,這種「詩中有畫」的美景,轉換到三峽祖師廟---「廟中有鳥」的鳥類雕刻,直叫人驚嘆。
走訪一趟台北縣三峽清水祖師廟,烙印在腦海中,除了香火鼎盛的廟宇景觀及人潮聚集的遊客之外,廟中「千鳥薈萃」的雕刻藝術作品,更讓專注生態保育的遊客驚豔。
「大部分的遊客走了好幾趟祖師廟,從未注意到廟中千鳥薈萃的景象,這種靜中求動的『廟中鳥』,是由外國賞鳥人士發現牠們的藝術價值」;不久前,台灣國際觀鳥協會(TIBA)秘書長廖世卿與加拿大籍賞鳥專家、同時也是國際台灣觀鳥學會(ITBA)執行秘書喬安(Jo
Ann Mackenzie)以及全球水鳥協會主席羅伯特(Robert
Butler)一起參觀三峽祖師廟,意外發現廟裡有為數不少、以鳥為題的石雕作品,如廟正殿的「百鳥朝梅柱」以及畫家林玉山「喜上眉梢」等作品。
廖世卿憶起,初次造訪祖師廟的Jo Ann,驚喜地穿梭在廟中說道,「祖師廟真可說是個鳥的石雕博物館!」
為了讓更多人發現這個美麗寺廟,觀鳥協會希望系統性整理寺廟裡鳥雕作品,便邀請生態攝影師黃文欣將廟裡鳥雕一一紀錄下來,費時近一個月,在廟裡來回共拍了一千多張照片,以鑑定比對鳥種。
鑑定鳥類的過程共有三關,首先將照片傳到加拿大由Jo Ann和Robert負責鑑定鳥種,資料送回台灣後,廖世卿再比對一次,最後交由輔仁大學生命科學系教授陳擎霞做最後確認,才算完成。觀鳥協會在去年七月間架設網站,讓國內外鳥友與有意前往三峽祖師廟的遊客,經由網站介紹,更能細細體會三峽祖師廟鳥類石雕的美。
「鳥類石雕的鑑定工作並不輕鬆,因為轉化成藝術作品的鳥與現實中鳥兒的形貌會有所出入,」廖世卿說,當初在比對廟裡「喜上眉梢」這幅石雕作品時,就耗去不少心力。一開始雙方認為石雕上的是鶴頭鴞鷹,但畫中的鳥停在梅樹上,由傳統文化解讀,應要由「喜鵲」躍上梅樹樹梢,才符合「喜上眉梢」的意涵,因此確定畫中的鳥種是喜鵲。
歷經三階段你來我往再三確認,廖世卿欣喜地表示,祖師廟裡鳥類石雕,竟有106種鳥類,其中包括俗稱長尾山娘的台灣藍鵲、鳴聲像緊急煞車的紫嘯鶇、火冠戴菊鳥、褐色叢樹鶯、白耳畫眉、畫眉以及金翼白眉等七種台灣特有種鳥類。
三峽清水祖師廟,自清乾隆時期創建以來,已在三峽佇立了兩百三十餘年,現今廟中許多作品,是在民國三十六年第三次重建時,由主持監修工作的畫家李梅樹提供畫作,以及召募當時藝術家作品集結而成。
當時的藝術作品,無意中紀錄了當今稀有鳥類,恰與近十幾年來生態保育觀念遙相呼應。
「那時候就是看到什麼就雕什麼啊!」三峽祖師廟資深導覽員李楷瑞說,除了鳥類,廟裡也有穿山甲、貓頭鷹及章魚等其他動物,當時畫家與匠師多取材於生活中熟悉的題材,廟裡石雕也才能紀錄下這些鳥類圖像。
廟門口一對石柱上,就有西方愛神「丘比特」,顯見雕刻題材也包含神話傳說、歷史故事或百姓生活,「祖師廟裡的作品主題就和常民生活息息相關啊!」李楷瑞說。
廟中以鳥為主題的著名作品,是正殿「百鳥朝梅柱」。這對柱子也是在第三次重建時,由李梅樹與匠師設計雕刻而成。李梅樹兒子李景光說,中央研究院動物研究所研究員劉小如在參觀祖師廟時,曾笑說,光是這對柱子,就足夠做一本鳥類圖冊。
位於雙龍石柱兩旁的百鳥朝梅柱,以浮雕方式呈現,兩根柱子上各有一株老梅樹纏繞其上,五十隻鳥則在梅樹周圍,或是停佇、或是飛翔,呈現鳥兒多種樣貌。
傳統中國廟宇建築裡,柱子常是視覺焦點,雕刻及裝飾也講究藝術表現,因此廟宇柱子除精雕耗工的龍柱外,為求裝飾效果,又不至於奪去龍柱尊貴風采,多以花鳥為主題,百鳥朝梅柱即為符合傳統廟宇構造的作品。
李景光說,當初父親造這對百鳥朝梅柱,可能因為父親名字就叫梅樹,也利用國花梅花作為雕刻主題。李楷瑞補充說明:柱子下方三分之一處是石雕師傅蔣銀墻所雕的牡丹,牡丹代表富貴,下有牡丹,上有梅花,四周則環繞多種鳥類,代表『國富』,而能『萬邦來朝』。當初造柱時,可供雕刻的鳥種類不夠多,李梅樹與匠師們翻遍本土鳥類圖鑑,「有鳥找到沒鳥」,本土鳥類刻完加上外國鳥種,共刻了一百多種。
去年十二月廿三日,三峽祖師廟和平常有點不太一樣,除了絡繹不絕的香客,和拿著相機尋找角度拍攝精細雕刻的遊客外,正門旁多了個攤位,工作人員手裡拿著彩色導覽手冊,熱情地和遊客、香客玩起有獎徵答。
「你知道石柱上面刻的畫,喜鵲停在梅樹上是什麼成語?」遊客好奇地停下腳步歪著頭思考,三五成群討論。
「是喜上眉梢嗎?」一位戴著眼鏡的國中生,有點遲疑地回答。
「賓果!」
另一邊,小朋友們拿著色彩鮮豔的「八色鳥」、「臺灣藍鵲」轉印貼紙,興高采烈地把可愛的鳥類圖樣轉印到自己手背上,甚至是臉頰或額頭。
「不是要每個人都像專家去辨認鳥的物種,而是希望大家會欣賞鳥的美。」活動主辦人廖世卿說,台灣是國際飆鳥族的賞鳥天堂,有許多令世界各地鳥友驚艷的特有鳥種,為了讓更多台灣民眾分享豐富繽紛的鳥類世界,讓賞鳥成為生活的一部份,「我們希望讓大家知道台灣有這麼多漂亮的鳥種,廟裡的鳥類雕刻是吸引目光的引子。」
去年,廖世卿就導覽八十多個英語系國家「飆鳥」團體,除了追尋台灣鳥類蹤跡,特別的是,生態旅遊行程最後一天,他會安排「文化日」,主要造訪三峽清水祖師廟或鹿港天后宮,以及故宮博物院。
例如故宮裡隨處可見花鳥雕刻裝飾器皿外,中國人喜愛的喜鵲、成雙成對的鴛鴦、吉祥長壽的鶴等鳥類素材,更是反覆出現在畫作中。
就以日常可見的麻雀來說,在「宋人竹樹馴雀」畫作中,細緻線條和溫潤色彩,真實描繪出雛鳥正嗷嗷待哺,相較於郎世寧的「稷米麻雀」畫作,雖然同樣以麻雀為主題,卻因為受到西方畫風影響,色彩亮麗許多。
「鳥類是很貼近我們日常生活的,是文化的一部份。」廖世卿舉例,早期閩式三合院建築中「鳥踏」,除了裝飾用,也是給燕子、麻雀等鳥類棲息,院子中池塘,不但利於屋內排水,可養魚和灌溉消防水,也吸引了翠鳥在水池邊落腳。
「台灣推展國際生態旅遊的最大優勢,就是特有種鳥類及生物多樣性的特色,」廖世卿指出,台灣島嶼島相特性,展現在特有種及特有亞種鳥類的高比例上,在全球9900種鳥類中,台灣野生鳥類就佔550種,其中在台灣留棲繁殖的鳥類也約有150種,數量驚人。
目前國際學術研究單位認定十五種特有種鳥類,分別是帝雉、藍腹鷴、台灣藍鵲、冠羽畫眉、紋翼畫眉、白耳畫眉、金翼白眉、黃胸藪眉、紫嘯鶇、烏頭翁、黃山雀、火冠戴菊鳥、栗背林鴝、深山竹雞及台灣欉樹鶯。若再加上待判定的7種,則台灣對國際生態旅遊愛好者的吸引力又更進一步。
然而,台灣擁有最豐富的生態資源,假如無法建立起同步導覽系統、培養稱職導覽人才,台灣在國際生態旅遊推展上仍會面臨困境,對國際生態旅遊愛好者,是不友善的環境。
「除了語言,專業知識也是很大的阻礙,」廖世卿分析,目前台灣還沒有專業旅行社包裝生態旅遊行程,只有TIBA在各地推動,專業人才明顯不足。除了沒有生態旅遊英語導覽人才外,也缺乏完整英語版台灣鳥類圖艦,更不用說要兼顧語言和專業知識。
台灣國際觀鳥協會理事長、立委楊宗哲指出,要把廟裡無所不在的鳥雕系統化的整理,需要人力、知識及經費,這方面已獲交通部及觀光局的支持。
在國際生態旅遊發展成熟國家,鳥類導覽多由名校教授擔任,導覽者地位崇高,參加者甚至是慕名而來,形成以導覽者為號召的生態旅遊特色,但台灣尚未發展到這一步,也無法要求導覽者的水準。
「領隊的訓練很簡單,分成indoor(室內)與outdoor(戶外),室內導覽負責解說人文會話、雕刻,戶外導覽就走進大自然實地解說。」身為全台鮮有的英語鳥類導覽員,廖世卿今年將為台灣訓練新一批生態導覽專才。
今年七月,廖世卿將率領一團國際生態旅遊團,展開為期八天的澎湖群島與台灣本島探索之旅。「把台灣22種特有鳥種炒作成明星鳥,利用這個當誘因,吸引國外愛鳥人士來台,就是我們短期的目標。」
「讓外國遊客除了認識台灣的鳥類,也透過機會了解我們的文化而喜歡上台灣。」廖世卿希望注入人文藝術,豐富生態旅遊的層次和面向,讓生態旅遊不僅僅只有賞鳥,還能透過更多角度來了解人類和鳥類的關係。
|